徐悲鸿十大名画和背后的故事

徐悲鸿十大名画和背后的故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汉族,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

其主要绘画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泰戈尔像》《奔马》等。

徐悲鸿出身贫寒,他的父亲徐达章是当地画家,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

徐悲鸿自幼跟随父亲练习诗、书、画、印,打下了传统文化基础。母亲鲁氏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家庭妇女。徐悲鸿是家中长子,下面有弟妹五人,在“半耕半读半渔樵”的生活中,徐悲鸿度过了他的童年。

在徐悲鸿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的爱国热忱,无论是历史主题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奔马”还是“雄鸡”,都体现了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用艺术表现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给人以感染力。

他以自己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争取中国国内外社会各界赞助,赈灾济民,支持抗战,展现出一位艺术家的爱国情怀。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他团结师生,坚持进步,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为战斗英雄、劳模和工农群众画像。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上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改革理念。

留学欧洲的经历,促使徐悲鸿进一步主张用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来改造中国传统绘画,走出了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道路。

他的美术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其极高的艺术造诣,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

1.《田横五百士》

《田横五百士》是画家徐悲鸿1930年完成的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该画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划了不屈的激情,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徐悲鸿创作此画时,正值中国政局动荡,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徐悲鸿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

《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出处是《史记》上的《田儋列传》。田横是秦代末年齐国的旧王族,继田檐之后为齐王。

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小岛上(今称田横岛),刘邦听说田横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去说服田横,赦他的罪,召他回来,欲封其王或侯,否则威胁将要诛灭他们。

但田横在走到“尸乡”时,终因不肯屈服于刘邦的淫威而自杀。岛上五百壮志得知后也随其后而自杀,表现了田横及其子民的“威武不屈”的“高节”。

这也是千百年来,优秀中华民族的许多仁人志士所拥有的、当民族处于外忧内患之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高节”。所以《田横五百士》的创作有其历史性内容。

《群马》徐悲鸿

2.《群马》

是1939年徐悲鸿创作的纸本彩墨,现藏地是徐悲鸿纪念馆。

关于画马,徐悲鸿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徐悲鸿的马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而表现出来。

几乎历代中国画皆有画马能手,然而徐悲鸿的马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奔腾在中国画坛上,体现着一种雄壮的气魄,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珍妮小姐画像》徐悲鸿

3.《珍妮小姐画像》

徐悲鸿于1939年春夏之交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

珍妮小姐画像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新加坡)名媛。

这幅肖像是其男友——当时比利时驻新加坡之副领事勃兰嘉委托徐悲鸿而作。

此画完成后得到了众人的赞赏,勃兰嘉为徐悲鸿的艺术才华赞叹不已,并专门举办了盛大的画作揭幕仪式。

珍妮小姐本人也是对其喜爱有加,她在画作完成之后也慷慨解囊,尽一己之力捐款救国,在当时也传为佳话。

此画得到画酬四万新币,应为此一时期于南洋募捐中画酬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

徐悲鸿本人对这幅画作也十分满意,特意请摄影师为其拍摄他与画作的合影,留作珍贵的纪念,后成为了《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巴人汲水图》一

《巴人汲水图》二

4.《巴人汲水图》

国画,高300厘米,宽62厘米。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原作共有两幅,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徐悲鸿后来补题'静文爱妻保存',现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第二幅《巴人汲水图》是由于徐悲鸿在重庆期间创作了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并举办画展,当时的印度驻华公使看上这幅画,希望重金购得。

徐悲鸿先生1937年因国难而流落重庆,而正是在重庆的艰苦岁月里,国难当头的大气候和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这位本来就充满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画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甚至把自己融汇到劳动民众之中。

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但在山城水却来之不易。徐先生来到重庆,映人眼帘的第一道风景线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汉子,他们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画家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和生活在这块土地的重庆人世代相传的抗争精神。

为此,被触发了的画家的创作灵感,在徐先生的头脑里构造出一幅真实生动的巴人汲水的蓝图。

油画 徐悲鸿 《奴隶与狮》

5.《奴隶与狮》

徐悲鸿创作的油画作品,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两个仅有的主要形象狮子和奴隶,被安排在一个幽暗的山洞中,一左一右对视着,使得画面极具张力和内在的紧张性。

光从居于画面正中的洞口射进来,洞外的阳光、白云与洞内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剧了人与狮的紧张关系;用来遮盖奴隶下体的围布为暗红色,似乎显示着奴隶的生命渴望。

《奴隶与狮》两个形象都强调力量感,肌肉强健,笔触阔大。整个画面不拘于细部描写,整体性很强。

此作的题材也是一个极具探讨意义的问题。

画面描述的内容是最早由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记录的一个虚构的故事:不堪虐待而逃跑的非洲奴隶安得罗克勒,被主人捉住后押送到罗马,准备喂给马戏团的狮子,就在他被扔进狮笼。

眼看就要被大卸八块的时候,却不期然地被狮子认了出来——原来在几年前的非洲,安得罗克勒曾为它取出过爪子上扎的一根刺。狮子知恩图报,没有伤害他。

这个前所未见的场面甚至感动了残暴的奴隶主,安得罗克勒的死刑得以赦免,并获得了自由。

《愚公移山》徐悲鸿

6.《愚公移山》

徐悲鸿先生曾画过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愚公移山》极具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图》是徐悲鸿投入最大热情、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之一。事实上,徐悲鸿几乎终其一生都在颂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年代,徐悲鸿与当时许许多多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一样,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大主题下同时也都关注着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文化命题。

但独具匠心的是,徐悲鸿对这一命题的关注,没有停在简单的形式语言上,即在绘画风格中谋求所谓的中西合璧,而是溯本清源,回到中国文化生成的价值源头,在那里去寻觅沧桑巨变背后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

愚公移山不移志的故事,不仅可以给当时痛失家园的中国人以力量的填充,同时也能够折射出“洋为中用”背后的文化实质。

而徐悲鸿借题发挥,对这个古老神话的再阐释,无疑也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视觉典范。

《九方皋》徐悲鸿

7.《九方皋》

1931年徐悲鸿创作的中国画。纸本设色,纵139厘米,横351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极其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此画取材于《列子》所载的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画中人物和马匹都采用的是饱满宏大、庄严稳定的构图。

笔墨上也表现出了徐悲鸿高超的技巧,其中在九方皋身上的用笔特点突出,而在骏马身上则用墨更为彰显,一张一弛,极具特色,特别是在九方皋的眼睛以及骏马的眼睛的表达上,更是传神。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不带缰绳、追求自由的野马、奔马,而唯有这匹黑缎似的骏马心甘情愿被红缰所制。

对此,徐悲鸿解释说:“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不愿为昏庸者所制。”

徐悲鸿于1931年完成的这幅国画取材于《列子》,讲的是春秋时的九方皋善于相马的故事。

秦穆公欲求良马,相马名手伯乐推荐了九方皋。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说求得了一匹骏马,是黄色的牝马,取回的却是黑色的牡马。

秦穆公大为不满,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毛色、性别都不能分辨,怎能识出马的优劣?

伯乐却不以为然,他说九方皋观察马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不所见。”牵来一看,果然是天下唯一的好马。

《九州无事乐耕耘》徐悲鸿

8.《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于1951年创作的一幅农耕题材的纸本设色作品,该作品现由孙广信私人收藏。

《九州无事乐耕耘》创作于1951年,此时,数十万志愿军官兵奔赴朝鲜,浴血战斗,但祖国大地却仍然是“九州无事乐耕耘”。

作品题目取自于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句子“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

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用了后面一句,只是把“诸蕃”改为了“九州”,这是颇具匠心的。

1951年,郭沫若率团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第三次会议,会议上郭沫若揭露和控诉美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投掷细菌弹的罪行,会后郭沫若赴莫斯科参加“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颁奖仪式。

徐悲鸿为了表达对郭沫若这位老友的敬重和赞佩,创作了这幅作品。作品表现出了徐悲鸿热爱祖国、渴望和平的精神和不惧战争的勇气。

《九州无事乐耕耘》表达的是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终将胜利的根本保障。作品的画面生动活泼,内涵丰厚,对军事思想的切入点和契合点极其巧妙,从这一点讲,该作品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风格、样式、语言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拓展和探索。

它含而不露地告诉观者: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屈人之兵”的基础,也表达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这是该作品对于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所在。

徐悲鸿 《蕉雀》

9.徐悲鸿 蕉雀

《芭蕉麻雀》是中国画家徐悲鸿于1942年创作的一幅水墨国画,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这幅《芭蕉麻雀》,阔笔写意的蕉叶墨色浓谈与阴阳向背颇为讲究,麻雀的造型富体积累,没骨草地融水彩画技法,画面清新可人,富有生机,也体现他融合中西、师法造化的艺术主张。

《泰戈尔像》徐悲鸿

10.《泰戈尔像》

徐悲鸿创作于1940年的纸本设色画。《泰戈尔像》融汇了中西艺术风格,堪称徐悲鸿写生肖像画中最具影响力的杰作。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作曲家、画家,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精华和把西方文化精华介绍到印度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1939年12月至1940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诗人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举办画展和讲学,与诗人交往甚深,曾多次为泰戈尔画像和画马赠泰戈尔。此画是一幅成功的泰戈尔肖像画。

画中的白发银须老诗人坐在室外的一张藤椅上,两眼凝神作沉思状,一手扶本,一手握笔,似在准备随时记下脑海里寻觅到的诗句。

这幅作品尺寸虽然不是很大,但给人以气势恢宏、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画作既有西方的绘画技法,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画的神韵;既有现代的浪漫激情,又有古典的意象内涵。

画面上,氛围典雅宁静,人物造型以线条为主,面部染色结合素描,以形写神——诗翁倚在树荫下的靠椅上,左手拿着蓝色封面的笔记本,右手握着铅笔,微微托靠在笔记本的右上角;

满头银发,一绺白髯飘挂在胸前,一袭浅棕色长袍,神采奕奕;深邃的眼神似乎正透过眼镜折射出哲理的诗句、睿智的思想……背景是硕大的树木及繁茂的枝叶,其浓重恰好和诗翁浅色衣服、脸部构成冷暖与深浅的对比,使画面格外生动。

诗人虽年迈并处于病中,但通过人物的形神刻画仍使人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特有的气质。

-------本文完

------感谢阅读

相关推荐

大鵟[dà kuáng]现身太谷!这是什么动物?
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

大鵟[dà kuáng]现身太谷!这是什么动物?

📅 07-08 👁️ 611
樟 古文中的意思
36566666

樟 古文中的意思

📅 07-07 👁️ 4099
钽电容一般用于电源输出端滤波
365体育APP官网

钽电容一般用于电源输出端滤波

📅 07-12 👁️ 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