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有人说是“88号”,后来不知怎地又统一口径,开始说是“8号”。
这些人可谓是言之凿凿。
在评论区一唱一和,互作捧哏,信誓旦旦地认定姑娘的“技师身份”。
个别人甚至还表现出一副特别惋惜的样子,说对她订婚的消息感到“痛心”。
话里话外其实就是硬要把这姑娘说成技师,还得是当地红牌,必须排着队预约。
仿佛这样就可以凸显出姑娘是一个人尽可夫的荡妇。
而让这些起哄的网友兴奋不已的,则是其中一人发布的照片。
那是一张所谓“8号女技师”的照片。
这张照片看上去确实是在某会所,黑衣女子看上去仿佛确实是某种技师。
可即便只看这张照片,也不难发现其中黑衣女子与小余的长相有着天壤之别。
非要说的话,可能只有“漂亮”二字,是她们唯一的共同点。
可偏偏这张驴唇不对马嘴的照片,便成了跟风网友眼里极为笃定的“证据”。
他们主观忽略了其中明显的差异,硬是要指鹿为马,把这个当作“有图有真相”。
然后把谣言口口相传,让诋毁纷沓至来。
他们还都约定成俗似的,都紧锁眉头扮演行家模样,想把这件事坐实、说死。
一时很难分得清,他们是为了跟风起哄,还是为了口头上发泄自己心中的淫欲。
众口铄金,使得这件本是虚拟的事情变得可信度极高,一时之间,无数网友蜂拥而至,围观被强行扣上“技师”帽子的小余。
一开始这事影响没扩大的时候,小余并没有太过在意。
她觉得网上什么人都有,只要自己清者自清就好。
结果她的沉默并没有让这些嗜血苍蝇适可而止,反倒是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沉默即是默认”的错觉,更加刺激了他们毫无底线的狂欢。
他们开始不满足于荡妇羞辱,更进一步开始对她评头论足,恶意杜撰着各种花边细节。
有好事者,甚至还故意把女子的订婚照和评论打包成聊天记录,在各大聊天群里传播。
以至于小余现实中的男友、亲戚、朋友、同事,或多或少都看到了。
亲密之人还则罢了,但对于朋友同事而言,事情就变得微妙起来。
毕竟谣言猛于虎,总会有人相信谣言。
因为总有人觉得,任何事情都不会“空穴来风”。
无奈之下,小余不得已自证清白。
02
小余首先选择报警,并晒出了警方受理回执单。
可即便是这样,依然有人还在狺狺狂吠。
他们甚至把收监的吴某凡拿出来,作为“对抗”小余报警的谈资。
气愤之下,小余豁出去了,晒出了自己的工作证明,甚至是社保记录。
可就算小余这样,冒着极大的危险以求自证,都还是没取得任何效果。
看客们依然津津乐道,反复咀嚼存在于幻想中的情节,还为整个故事添油加醋,让它变得愈发传神。
事到如今,依然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
小余发了一篇声明,阐述了被造谣期间,她的无奈和不甘。
她说这是最后一次澄清,其他交给法律。
还说不会删评论,也让造谣者别注销账号。
由于本事件涉事人数太多,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就也使得小余最后的发声,变得声薄势微。
小余和男友本是一对刚刚订婚的准夫妻,他们本应该和往常一样生活、工作、恩爱,编织着共同的未来。
只因为一张记录幸福的照片,就陷入了污名化的深渊,实在让人感到可惜。
最让人寒心的,莫过于这些造谣者根本就没有任何目的,单纯只是为了口舌之快而造谣。
因为这种人,从来就不是少数。
去年年底,网上传出了一个所谓“老夫少妻”的“新闻”。
当时传播这个事情的标题,无一例外均很惊悚。
比如“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88万礼金+88万二房公寓+豪车一辆”这种,再加上一张当事人的合照,吸睛效果那叫一个突出。
结果真相是什么呢?
照片中的女孩和老人,其实是爷孙的关系。
而且这张照片当中,还有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
女孩名叫Niki,浙江大学毕业,还是个海归高材生。
前几年,Niki的外公外婆想要拍摄一组婚纱照,弥补两位老人年轻时的遗憾。
结果天不遂人意,外婆因患肝癌不幸离开人世。
这件事对外公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Niki为了让外公重新振作,也为了外婆临走前说的那句“多陪陪外公”,决定和外公一起拍摄写真。
这就是这组照片的背景,是一个孝顺的孙女,企图帮助自己外公走出阴霾的故事。
Niki在上传这组照片时,也明确标注了爷孙俩的身份,阐述了照片拍摄的目的。
可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拦住某些人的恶意。
03
这些造谣者明知两人的身份,明知这个同时含着悲伤和希望的故事,还非要颠倒黑白,睁着眼睛说瞎话。
最卑劣的是这波人玩的还是“老少配”这种伦理梗,真是令人作呕,不忍卒看。
于是就和小余一样,Niki也遭受了前所未有,却莫名其妙的网络暴力。
她的人格被侮辱、戏谑,仿佛在一夜之间,就从清白之身,变成了一个下贱的淫妇。
历史何其相似。
正应了《成人记》中那句台词:
“谣言是成本最低的凶器,它只需要一个念头和一个舌头。”
其实喜欢造谣的人一直都有,只是网络作为一个公共喇叭,把那些谣言放得过于大了。
网络造谣主要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带有目的性的,为满足自身利益,故意编造的谣言。
另一种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只为了逞口舌之快,就编造出谣言混淆视听。
无论是小余被造谣是“8号技师”、还是Niki被造谣“爷孙恋”,都属于第二种。
这种看似没有目的性的闲言碎语,却往往才是最纯粹的恶意。
它就像是旧时社会中,那些喜欢聚在墙角下,以一些支零破碎的琐事,掺杂自己的幻想嚼舌根的人一样。
这些人或许未能在主观上认清自己行为的卑劣,却偏要以这种方式满足自己欲望,彰显自己可悲的见识。
在传播学中有个“把关人理论”:
“在一些传播渠道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那些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得以进入传播渠道。”
而从人性窥私欲的角度来看,这些“把关人”的价值标准,往往都是偏向于粗俗的。
从来如此,始终如此,所以总是让那些低俗恶劣的谣言有可乘之机。
在过去,这些谣言受限于传播渠道,破坏力虽然也很大,但始终不宜大范围发酵。
但是现在,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好像很近,就强化了这种谣言的传播力。
这是信息时代的负面产品,它的底色是人性顽劣的那一部分,是难以根除的。
所以至少作为看客,始终应该保持自我,不被真假难辨的信息流牵着走。
哪怕实在无法甄别,也不要成为传播者。
从前说“谣言止于智者”,是基于传播范围得出的结论,但它从来就不是真理。
至少在当下,谣言也许只会止于善意。
魅力非凡的你看完后有什么真知灼见呢?欢迎与广大的易友们畅所欲言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